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俗 > 正文

那些儿时着迷的玩意儿(2)

时间:2019-12-26 16:3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范思翔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说起兔儿爷、花灯、面塑、鬃人、毛猴等这些民间玩具,有不少老北京人印象深刻。它们不仅是北京民间传统的绝活儿,还可以给佳节增添喜庆。

  玩具不只属于孩子

  提到玩具,不少人认为它只是儿童专属品,其实不然。民间玩具益智、竞技、娱乐等功能所带给整个人生的教化和启迪,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替代的。王连海介绍,按照实际功能,民间玩具可以划分为节令玩具、观赏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等类型。

  在大师作品馆中,悬挂着的各色彩灯让展厅颇具春节味道。作为春节期间,特别是元宵节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节令玩具,花灯常常用来装点烘托节日气氛。元宵的本意是“第一个夜晚”,实则为第一个月亮圆满的夜晚,借此祝福全年。元宵节也叫灯节,主要活动便是观灯,源自汉朝祭祀“太一”的仪式,历经千年传承,花灯种类不断增加。

  “北京地区流行一种吉利灯,这种灯因模仿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而得名。”王连海介绍,20世纪初,北京裱糊匠黄毓璋发明了这种灯。只见红色的“蒺藜”浑身20个三棱锥体,12个五角平面,宛如一个大刺球,一个个锥刺像灯体放射出的光芒。“因为‘蒺藜’与‘吉利’谐音,故名曰‘吉利灯’。这种灯在小时候算高级了,我们可都买不起,大多数人玩的是纸制的小红灯。”其中,给王连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脱胎小红灯”,又称“无骨小红灯”——纸泡,通体纸制,没有骨架。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原来,这无骨灯需要预先做出一件模具,将木头削成球形并切割成相互契合的5块,便于拆卸;接着便在模具表面抹肥皂水糊纸,晾干后用细棉线沿球面缠绕成网并刷漆,以增加纸张的强度;待其晾干再将模具逐个抽出。“我觉得这做法太聪明了!”王连海对民间艺人不吝赞美之词。

  展馆中的走马灯可谓花灯中最有趣的品种。走马灯历史悠久,宋代《观灯图》中已见走马灯,元代谢宗可有咏走马灯诗,又称“马骑灯”。走马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它的立柱。关键得让它转起来,诀窍是在立柱下面放一根钢针或者大头针。钢针下面是玻璃,这样可以减小它的摩擦力,受热上升的空气很容易就推动风轮旋转,纸人、纸马轮番出现,别有一番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玩具不少是北京特产,全国独有。在观赏类玩具中,鬃人、毛猴等就是典型代表,它们表现形式精美细腻,表现主题丰富多元,数量大、分布广。“锵锵锵!”只见张彤手握一只木棍连续敲击铜茶盘边沿,身着红黄两色鲜艳戏服的鬃人立刻“活”了起来,在铜茶盘中央旋转移动,身体摇摆竟开始了抖空竹表演。“鬃人的关键在于底部的那一圈猪鬃,猪鬃有弹性呀,所以铜盘震动后,猪鬃也带着人转动。”王连海一语道破鬃人的机关。作家冰心就曾在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描述她初次见到鬃人的惊喜。

  这些用泥、纸、秫秸秆、棉花等材料做成的戏装小鬃人,高约10厘米,两三个人物为一组放在铜盘上便可开始演戏。鬃人造像主要来自戏剧人物,诸如四大名著中的各色人物,当然也有一些民俗人物形象。使用昔日家家户户都有的铜茶盘来表演鬃人也是为了随时可以动手娱乐,同时茶盘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敲击的声响也与京剧舞台的锣鼓声相似,自然营造出热闹逼真的戏剧效果。

  鬃人展柜上方有一位戴着眼镜、正在表演京戏鬃人的老者照片,他便是鬃人大师白大成。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鬃人逐渐消亡,市面上几近绝迹。让北京鬃人重新振兴的人正是北京鬃人的第三代传人白大成。除了早期设计的《西游记》《仓平关》,白大成接连又创作出《八大锤》《美猴王》《钟馗嫁妹》《盗御马》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参展,更是应邀赴海外展览。白氏鬃人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鬃人基础上强化了表现力,白大成加大了鬃人体量,完善了鬃人的道具制作,同时创造出了鬃人的“腿脚”,为各种人物设计了一个踢腿动作,更显活灵活现。鬃人的发明,可谓极具想象力,它巧妙地利用猪鬃,让震动时产生的有限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并形成了趣味效果,还有一些大红色舞狮造型的鬃狮在春节耍起来,颇有年味儿。

  同是源于晚清的毛猴,则是以辛夷和蝉蜕这两味中药黏合成猴子形,模仿人的各种动作姿态,佐以布景道具,构成种种北京民俗世象。毛猴最早在琉璃厂销售,后来遍及厂甸和各大庙会,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民间玩具。步入二号馆工艺雕塑、编织编结类作品展厅,只见展架上的一个个玻璃罩中,各种姿态的毛猴“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涮羊肉、拉洋车、卖茶汤、剃头挑子等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场景外,更有武松打虎、跳芭蕾的毛猴形象。这些展品边还有两大盒辛夷与蝉蜕原料,据介绍,馆内会不定期邀请手工艺前辈们来为中小学生教学制作毛猴,让民俗文化可见可感。

  在旁边的三号馆工艺美术品类展厅里,同属观赏类玩具的绒鸟,让人一下子便置身一片五彩斑斓鸟类世界。绒鸟是北京著名的民间玩具,用金属丝密绞真丝呈绒毛状,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和人物造型,色泽明丽,质感独特。瞧,这淡黄色的真丝绒毛构成的一个个毛茸茸小球,便是假花丛中的小绒鸟,还有两只未长成的小翅膀,极为生动。在绒鸟传人李桂英的绒鸟作品《凤穿牡丹》里,一只艳丽的凤伫立于怒放的牡丹花丛中,格外喜庆,绒鸟这种民间玩具也渐成高档的室内观赏品。

  春节期间,美食珍馐必不可少,面人正是由食品衍生出的观赏类民间玩具,有些面人至今仍然保留原始作用——能吃。面人又叫“江米人”,是用染成各种颜色的江米面捏塑形象,唐代的花色糕点已具备面塑特征。面人分为“竹签面人”和“匣装面人”两大类。竹签面人即在竹签上段裹上面,捏成面人,供儿童观赏把玩;匣装面人则把捏好的面人安置在托板上,可由多个形象组成,如戏剧场面、风俗场景等,上面再罩一个小玻璃匣子,故名。竹签面人以单个人物和动物最常见,孙悟空是面人里最常见的题材,据说面人艺人中没有不会做孙悟空的。随着时代变化,“北京奥运福娃”、情人节玫瑰等也与时俱进地成为面人新题材。匣装面人通常三五个人物一组,装在玻璃匣里,以供观赏。

  只听见对面展厅中传出“呼呼呼”的声响,张彤抖起了空竹。兼具音响玩具和健身玩具属性的空竹也是一件颇受民众喜爱的传统玩具,因其多在春节期间上市,故又属节令玩具。最早,北京的空竹在琉璃厂玩具货摊和各大庙会上均有出售,后来琉璃厂演变为春节大型节令庙会——厂甸庙会,各种民间玩具均汇聚于此,一时间,空竹、风筝、花灯、风车等玩具共同成为北京春节的重要标志。“空竹是老北京玩具,明代永乐年间一个漆盒中间的图案就是几个小孩在抖空竹。”王连海回忆,当年空竹自春节上市起,一整个春天都能听见抖空竹的声音。但天一暖和就安静了,因为黏合空竹的胶干裂了,当然现在都是化学黏合剂就没事儿了。

  除了空竹,在墙面的展示架上,华容道、九连环、鲁班锁、升官图等益智类玩具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七巧板想必不少人都不陌生。七巧板继承了宋代燕几图与明代蝶几图的基本原理,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薄板分截为7块,可拼排出多种图形。七巧板问世以来,不仅“世俗皆喜为之”,也传入了宫廷。清代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就曾仿制七巧板,斫木片若干,排成“六合同春”四个大字,作为新年玩具。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仍藏有清代七巧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