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俗 > 正文

那些儿时着迷的玩意儿

时间:2019-12-26 16:3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范思翔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说起兔儿爷、花灯、面塑、鬃人、毛猴等这些民间玩具,有不少老北京人印象深刻。它们不仅是北京民间传统的绝活儿,还可以给佳节增添喜庆。

 

  说起兔儿爷、花灯、面塑、鬃人、毛猴等这些民间玩具,有不少老北京人印象深刻。它们不仅是北京民间传统的绝活儿,还可以给佳节增添喜庆。伴随时代变迁,许多妙趣横生的玩意儿成为珍贵的手工艺品进驻博物馆藏。北京传统手工艺术博物馆就是这样一座典藏传承民间工艺的宝库,鉴赏精致手工藏品,温故旧日节日民俗。

  摆脱节令束缚的风筝兔儿爷们

  大红灯笼、红底金字的馆名牌匾、鎏金铜钉的朱漆大门……古色古香的博物馆仿佛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曾经。北京传统手工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北京玩具协会提供的,以传统民间玩具为主,涉及鬃人、面人、泥人、风筝、脸谱、内画鼻烟壶、花灯、毛猴、剪纸、风车、堆绣、益智玩具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类,其中不乏“鬃人白”白大成、“面人郎”郎志丽、“风筝哈”哈亦琦、“脸谱杨”杨玉栋、“小灯张”张双志、“京派内画鼻烟壶国家级第四代传人”谢珊珊等多位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

  步入一号馆工艺雕塑类作品展厅,泥塑、面塑、豆塑、陶塑、蛋雕等小玩意儿众多。馆长张彤说,除了北京以外,陕西凤翔、河南浚县也是著名的泥塑产地。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王连海回忆:“以往过年时,北京庙会上很多品类的玩具实际来自近郊区县及河北白沟镇,特别是泥玩具,我小时候就碰见过。”比如,白沟镇小谢村盛产的陶模子就曾风靡北京的各大庙会,辘轳把村则专出泥公鸡,南刘庄和北刘庄的胡大学和张冬学擅长做泥人。

  北京泥玩具名家众多,韩增启、韩宝才、双起翔、林爱幸等都是泥人大家。其中,韩氏泥人的形式继承了老北京泥人的传统,体现着炉火纯青的北京民间泥人特色。韩增启的《娶亲图》由近百个小泥人组成,包括车马、执事、花轿、送亲队伍等,寸余高的泥人着上颜色、附上道具,长长一溜儿尤为壮观。泥娃娃还有吉祥喜庆的寓意,造型极多,吉庆有余、童男童女、福字娃娃、生肖娃娃等,春节期间尤为应景。

  除了泥人,春节前夕白沟镇大批量生产的老头花、大风车等也都会运往北京的东岳庙、厂甸等地贩卖。“所以,我小时候过年逛厂甸所看见的玩具大都来自白沟镇,当然那会儿我并不知道。”王连海回忆:“当年的大风车是用高粱杆儿做的,现插现卖,还比较粗糙,一毛钱一个风轮,你要几个轮就给几毛钱。”风车是厂甸庙会的标志性玩具。“北京的大风车带小鼓,旋转时还能发声呢!”王连海比划着说,风轮转动时轴上的拨片拨动鼓槌击鼓“嘭嘭嘭”作响,声色俱佳。“买一个风车挂在屋檐下就可以听它‘唱歌’,小孩子拿着它跑,声音很清脆,大老远你就知道在哪儿了。”

  在清代,风筝已经相当普及,放风筝也有“放晦气”之俗。提起北京的风筝,就不能不说“风筝哈”,作为以家族姓氏誉名的北京风筝流派,自创建至今有160余年的历史,其所制风筝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极高,对北京乃至全国风筝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连梅兰芳先生当年都找哈家定制过风筝。走进大师作品馆,一只巨大的风筝格外显眼。“这就是哈氏风筝。”张彤介绍,哈氏风筝的最大特征便是体量大,创始人是哈国梁,其子哈长英继承父业开创出“膀尖前翘、后心贴地”的新型结构,区别于普通风筝的膀尖后弯,后心突出。这使得风力增强时,哈氏风筝仍趋于稳定,这种大胆设计成为哈氏风筝的突出特色。

  泥人也好,风车、风筝也罢,这些农历春节前后上市的玩意儿均属传统意义上节令玩具。王连海解释,节令玩具起源于民俗,但它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民俗。“比如古代只有清明踏青时才会放风筝,后世逐渐演变,一年四季都可以放风筝,不受节令约束,还成为了一种全民娱乐活动”。民间玩具与民俗之间的联系既广泛又复杂,两者不断交融渗透。

  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玩具的基本功能渐渐由人们的成长玩伴摇身变为传统工艺品,玩具价值让位于艺术品价值。以兔儿爷为例,作为北京中秋节的标志,兔儿爷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对月神的祭拜传统,是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供奉之后便成为儿童的玩具。“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也形象地说明作为泥制品,兔儿爷难能保存到第二年,节令属性明显。而今,伴随功能属性转变,工艺美术价值日渐凸显——兔儿爷成为了北京特色旅游工艺品和收藏品,而且也早已不是中秋节特有的时令玩具。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