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商民 > 正文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企业家精神

时间:2019-12-24 1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现代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心态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全球化;文明;传统文化;中国企业;国际化;培育;管理;企业家心态打印 推荐  9月15—16日,首届“华夏文明传播与企业家精神培育”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与会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治理经验,对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能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思想之源和精神养分。

  构建立足于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境界高远的企业文化,追求长远发展的现代中国企业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纵观全世界百年以上的老牌企业,无一不是精心培育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代代相传,从而成就了企业的品牌和生命。”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提出,提倡企业家精神、塑造企业文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品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培育企业家精神,建设和打造企业团队,能够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动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的企业。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现代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心态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与管理》副主编钟海连表示,企业家心态集中表现了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并受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企业家心态是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在其心理思维活动上的反映。企业家心态的生成,根源于人们内在的心性世界,同时亦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受企业所处的行业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跃堂认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重要路径,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在企业管理中进行广泛的实践和探索。

  辩证借鉴“他者”经验与教训

  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开了国际化步伐。在国际化的发展经营中,中国的新兴跨国企业往往面临着外来者劣势、制度差异与品牌形象劣势等不利情况。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双重差异对企业的国际化形成实质性的挑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谢佩洪认为,应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之间的融合方式,以及实现这种融合的企业行为与文化认同作用机制,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国际化困境。

  在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杨玉英看来,面对不同文化的阻碍,只有互相不断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了解与沟通。《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被中华文化的“他者”应用到了企业经营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政治等众多领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大环境,以辩证的态度借鉴“他者”的经验与教训。

  谢佩洪谈到,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可独立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能否成功创立一个可实现动态平衡的国际化商业模式,取决于能否将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与实践整合起来。文化融合不仅是全球化的趋势,也是当代管理理论获得新思想、新体系的重要途径。以“文化双融”的思维模式跨越差异、整合对立,是在商业实践过程中为获取平衡和持续进步而需要选择的路径。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林克勤提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空间文明”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凸显了东西方文明的互体互用。当前,一方面需要重构全球化的包容性,实现世界的均衡发展、共同繁荣;另一方面则需要创新人类文明生态,实现全球力量再平衡,建设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和谐之路。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企业家精神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