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俗 > 正文

喜气洋洋“抬格子”

时间:2019-12-26 16:3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韩永强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居住在鄂西山地的土家族山民,每逢大事、喜事和重大节日,招待亲朋好友最隆重、最实在、最丰盛的大菜,就是“抬格子”。因此,“抬格子”不仅具有“土家第一大菜”的美名,而且能吃到“抬格子”的人,肯定是土家山寨的至爱亲朋。
 

  宜昌民间有“能缺一方,不少一户”的民俗,意思是杀年猪时,周边左右的老少乡亲都必须请到,否则就说明这个东家做人不到位,会让左邻右舍们瞧不起。在一家“抬格子”时,其他人家的当家人,也会借机邀请乡亲们改天到自己家里去抬格子。这样的民俗传承下来,使日常生活中一件必须要做的家常事,成为了一种构建邻里和谐关系的民间文化,所具有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吃”可以表达的了。

  居住在鄂西山地的土家族山民,每逢大事、喜事和重大节日,招待亲朋好友最隆重、最实在、最丰盛的大菜,就是“抬格子”。因此,“抬格子”不仅具有“土家第一大菜”的美名,而且能吃到“抬格子”的人,肯定是土家山寨的至爱亲朋。

  用极有气势和动感的“抬”,为一个菜做名字定基调,这个菜本身就具有了值得期待的意味。格子就是蒸笼,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蒸笼。“抬格子”的格子,最大的直径可达两尺甚至更大,高度可达半尺或半尺以上。这样的格子在招待客人时最能体现“抬”的气派。

  杀年猪是山寨里一年最为隆重的大事。土家山寨地广人稀,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家有肉家家香”的民俗。一家杀年猪,在土家山寨里就是大家的大事和喜事,所以山山岭岭,沟沟峁峁的山民都像走亲戚一样聚到一起,大人们来帮忙,小孩子来看热闹,大家为丰盛的“年”猪饭和即将到来的“年”而开始满怀期待地兴奋。

  杀猪匠还没到,大铁锅里的水却早就烧开了,懒板凳也在院坝子里支好了。杀猪匠一到,帮忙的人就把猪圈屋围起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在杀猪匠的指挥下扑上去把年猪摁倒,吆喝着抬到懒板凳上按牢靠。杀猪匠操起点血刀对准猪喉咙一刺到底,血就奔涌而出,年猪嚎叫几声就不再动弹了。随后去毛洗净了的年猪被倒挂到一架梯子上。杀猪匠从猪尾巴处手起刀落,将年猪一分为二丢到案板上。东家老板请杀猪匠取下杀口肉(即猪颈脖处杀猪时进刀的地方,也叫槽头肉),根据客人多少,或者再取下一块二道座子肉。

  帮厨的人立刻将肉烧洗干净,把槽头肉切成肥硕的大片,放到瓦盆里加进盐巴、花椒粉、广椒面快速搅拌腌渍。准备好了的老南瓜、萝卜、红苕、土豆等垫格子的配菜和包谷面也加入盐巴、花椒粉、广椒面混合拌匀,然后取来洗净了的格子,先把拌好佐料的配菜铺到格子底部,再把腌渍好了的年猪肉均匀地拌上包谷面,一大片一大片地放到老南瓜红苕土豆上面。码放肉片时,要讲究疏密有致,不能偷懒一把一把地抓起肉随便放,否则就会让格子“塌气”,不容易把肉蒸熟。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把柴灶里燃上松木柴火,大铁锅里放上适量的水,几个帮忙的师傅抬起格子架到铁锅上。蒸到十几二十分钟之后,满屋场就会弥漫开猪肉的浓香、老南瓜津津的甜气、萝卜淡淡的水馨味和红苕土豆朴实的甘醇味,乡村的喜气随之荡漾开来。

  这样的盛宴必须有配菜。土家族请人吃杀年猪“抬格子”,又低调地称之为“吃血花儿”或者叫“吃血蕻子”。因此最新鲜的猪血肯定是“抬格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配角。杀年猪时,东家老板要在准备盛猪血的木盆中放上广椒面、花椒、姜末、蒜末、盐巴等佐料,有的人家还会淋上一点儿香油。杀猪匠把杀猪刀从猪喉咙里抽出来的一瞬间,东家要迅速端起准备停当的木盆。过几分钟猪血凝固后,杀猪匠用杀猪刀把木盆里的猪血划成10平方厘米见方的大块,让帮厨的人倒进开水锅中煮。煮熟的猪血要放进干净的凉水里浸着,以除去腥臊之气。上桌之前,厨师把浸泡过的猪血块分切成小块加葱、蒜等佐料爆炒,一碗地道的“血蕻子”就做好了。

  良辰一到,知客先生招呼客人按长幼依次入座。客人分四角八方坐定之后,大方桌上空空荡荡。突然厨馆师傅一声拉长调式的吆喝传来:“抬格子,抬格子呀!”此时鼓乐齐鸣,唢呐吹出“喜洋洋”的曲牌,大鼓擂出惊天动地的喜气,几个大师傅抬着几十斤重的格子,踩着鼓点儿和唢呐声来到堂屋里,把飘荡着肉香的格子往空荡荡的方桌子上一放。尊者揭开格子盖子,堂屋里立刻香气扑鼻。此时道场院坝子上鞭炮轰鸣,大师傅端上炒好的“血蕻子”往格子正中间的一个凹槽里放进去,其他菜肴围着格子也逐一摆开,东家举起一杯包谷蜂糖酒,微微鞠着躬客气地说,感谢大家不嫌弃来到我家,一杯薄酒不成敬意,大家好好吃好好喝吧!盛宴便正式开始了。

  格子里的肉因为裹了包谷粉,一片片金光灿灿地放着光。别看那些肉片片大,吃起来却并不油腻。因为做格子的肉是槽头肉和二道座子肉,这是猪身上最不油腻的部位。加上蒸的过程中,老南瓜、土豆、红苕、萝卜和包谷面早就把油气吸走了,所以,用筷子挑起一片片沉甸甸的格子肉吃下去,满口只有新鲜猪肉的醇香和老南瓜、萝卜、土豆、红苕的清香,爽口润心。吃一片格子肉,喝一大口蜂糖酒,立马心满意足,回味甘香而持久。

  过去乡村不是随便能吃到肉的,因此每家每户杀年猪就成了集体盛宴。宜昌民间有“能缺一方,不少一户”的民俗,意思是杀年猪时,周边左右的老少乡亲都必须请到,否则就说明这个东家做人不到位,会让左邻右舍们瞧不起。在这家“抬格子”时,其他人家的当家人,也要借此机会邀请乡亲们改天到他们家里去“抬格子”,然后依次类推。如果哪家请不到客人,哪家的主人会很没有面子,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做不好人。这样的民俗传承下来,使日常生活中一件必须要做的家常事,成为了一种构建邻里和谐关系的民间文化,所具有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吃”可以表达的了。

  民俗学家做过考证,“抬格子”与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连在一起。同汉民族一样,土家族对过大年十分看重。他们认为,如果一家人连大年都不能团聚在一起,新的一年会很不吉利。可是土家族却在明朝嘉靖年间遇到了不能举家欢聚过大年的事。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土家各个山寨正热热闹闹地准备杀年猪,“抬格子”的时候,朝廷突然给土司王下了一道圣旨,紧急征调能征善战的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根据“圣旨”的要求,按行程计算时间,将士们将无法与家人一起过大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土司王决定改变习俗提前过年。这一天,土司王下令宰杀了许多大肥猪,来不及精心准备乡间过年的“十大碗”,就让厨师用一个个大格子把最好的猪肉蒸成丰盛的送别大菜,让官兵们与家人热热闹闹地团年。盛宴之后,土司王带着这些土家族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并大败倭寇,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为了纪念这次征战的胜利,同时也为了表达对抗倭将士的深深敬意,土家族从此都要提前一天隆重地“抬格子”,敲锣打鼓“过赶年”。久而久之,“抬格子”沿袭成了土家族每逢大事、要事、喜事和过年必须进行的习俗,也成就了“土家第一大菜”的美名。喜气洋洋“抬格子”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