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生 > > 正文

畲族婚俗平等意识浓厚

时间:2019-12-25 21:16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姚改改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婚嫁是畲族人人生中一场重要的人生礼仪。

 

  婚嫁是畲族人人生中一场重要的人生礼仪。畲族婚嫁有何奇特之处?畲族婚嫁中的“两头家”是何意?……带着这些疑问,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会员、文成县畲族婚俗传承人钟维禄。

  崇凤敬女 女子可以“两头家”

  凤凰,是畲民们的图腾。直到现在,畲族仍将凤型头冠作为妇女标志性装束。在婚嫁当日,凤凰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新娘身着凤凰装,头戴凤冠,梳妆齐整等待同样身披凤凰图样的新郎前来迎亲。

  “崇凤敬女,是畲族特有的习俗。”钟维禄说。畲族历来婚恋比较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上有“女嫁男”“男嫁女”“两头家”“子媳缘亲”“姑换嫂”等。

  其中,“两头家”有着浓厚的平等意识,是畲家具有独创性、超时代性的优秀联姻习俗。所谓的“两头家”即女方可以嫁给男方,反过来,女方也可以娶男方。男方嫁给女方之后,可以保留原来的姓氏,也可以随女方姓。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在男女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婚姻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夫妻双方共同赡养双方父母,继承双方财产。所生的子女亦分别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

  畲族人“崇凤敬女”还不仅仅表现于此。成亲环节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常规“三拜”。在畲族中则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时,都是新娘站直,接受新郎的拜礼。

  据了解,极富民族特色的“男拜女不拜”源于当时的新娘——“三公主”高贵的身份。由此,畲民们认为女性就是皇帝的女儿三公主的象征。这一方面显示了畲族女性身份地位的高贵,也反映了畲族文化深受母系氏族文化影响。

  聘礼实物为主 黄牛做嫁妆

  相较于个别地区“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天价彩礼。畲族聘礼一般以实物为主。

  “我们畲族很少有天价彩礼。”钟维禄坦言。在订婚时,男方会向女方家中送去彩礼,一般有猪肉、糖糕、蛏子、蛤肉、明蜅、鱼鲞等物。订婚宴结束后,男方备些薄礼送给女方嫡系亲属,俗称“认亲”。婚期头两天,男方宰猪、舂糖糕,备足羹帖内商定的彩礼,送与女方,这些彩礼叫“轿头羹”,无代价送与女方。羹帖之外,男方需备“主家肉”,要两块连牢,叫“双刀肉”,女方家收一“刀”,另一“刀”返还给男方。猪心一只,女方不收,表示有心成亲,到洞房夜,猪心炖熟,新郎新娘就寝前同食,表示男女双方心连心。

  婚嫁当日,整个迎亲队伍,最前是一人打铳开路,而后由女方陪嫁给男方的一头身披大红绸黄牛踏路。农耕时期,这头黄牛即是女子的陪嫁嫁妆,给新郎家耕田犁地使用。

  “虽然现在不需要黄牛做嫁妆了,但是新娘娘家人依旧很‘大方’。”据钟维禄介绍,即便到现在,无论女方家庭条件如何,若是收到男方金钱形式的聘礼,都会将其返还给男方。

  智闯“难关” 方能抱得美人归

  在畲族,迎娶新娘进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郎需在“赤郎”“赤娘”(即伴郎、伴娘)的帮助下,智闯四关,方才抱得美人归。

  迎亲队伍在去往新娘家的途中,早有赤娘“埋伏”在村口,用杉树枝将路拦住去路。只有赤郎与赤娘对唱过山歌,才能顺利通过。

  到了新娘家,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借锅”。赤娘事先将炊具藏起来,赤郎用谜语歌谣的形式,将四十余件炊具一件件唱出来。每唱出一件,赤娘拿出一件。

  “借锅”之后是“抢鸡杀鸡”。像老鹰抓小鸡般,赤郎从赤娘手中抢过鸡笼。赤郎在杀鸡过程中,不能把鸡血滴在碗外,否则滴出一滴,罚酒一碗。赤娘在此刻,便不住“使坏”,阻碍赤郎杀鸡。

  最后一关,是“盘歌”。畲族人喜歌善歌,结婚当晚,男女双方在正堂两旁落座,盘歌至午夜。

  目前,由文成县少数民族联谊会编纂的文成畲族志即将完工,钟维禄多次参与审核了“畲族婚俗”这一章节。在他看来,畲族婚俗别具一格,十分值得抢救和传承。畲族婚俗平等意识浓厚

  (本文图片均由文成县少数民族联谊会提供)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