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俗 > 正文

福建光泽的传统婚俗:“三茶六礼” 别有一番风格

时间:2019-12-26 16:23     来源:闽北日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礼数之事自然不可小觑,对于婚姻大事更是如此,各地的婚礼风俗和讲究不尽相同,家乡光泽乡村更有着另一番风格。

 

  原标题:光泽的传统婚俗:“三茶六礼” 别有一番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礼数之事自然不可小觑,对于婚姻大事更是如此,各地的婚礼风俗和讲究不尽相同,家乡光泽乡村更有着另一番风格。

  中国婚礼中的“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

  “三茶六礼”作为光泽一种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其长远的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三茶”,即定婚时的“下茶”,男女双方许下终身时,男方以“百果”相送,意喻百年好合;结婚时的“定茶”,男方以莲籽、枣子为礼,比作连子连心、早生贵子;同房时的“合茶”,是指男女进入洞房后,两人合饮一杯茶警示男女双方要同甘(干)共苦。

  “六礼”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娘家去说亲。算是婚礼中的第一步。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也称为“问名”。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男方将双方八字卜得吉兆后,择定吉日,决定缔结姻缘,称着“纳吉”也叫纳八字、订婚。“纳徵”就是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按女家的要求所送的聘礼。

  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之女家,叫做“请期”,民间的说法叫——报期。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

  男方到女方家里去接人,谓之“迎亲”。“六礼”的时期、名称各异,所送聘礼也很有讲究。

  农村的订婚礼。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要带上女方需要办酒席的海鲜、家禽等,这天新郎要亲自前往,所备的礼物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部分聘礼退还:如猪心(意在有心去就有心归)等。女方在定亲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瓜子、花生等食物,请邻居喝擂茶,吃糖水,告知亲事已定。

  迎亲。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 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 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 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彩轿来到丈夫家门口,新郎家要放鞭炮迎接。 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 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 这是夫权的暗示。 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 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 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梳妆盒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

  伴随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观念的变化,如今的光泽婚嫁习俗透视着新的时代风格。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新的文化元素。在光泽,婚礼习俗是极其复杂的,在光泽婚嫁习俗中大量的规矩,也让光泽婚嫁习俗成为闽北的富有浓厚地区色彩的婚俗文化。福建光泽的传统婚俗:“三茶六礼” 别有一番风格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