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俗 > 正文

舞龙舞狮:舞出文化 舞出精神 舞出前程(3)

时间:2019-12-26 16:22     来源:文汇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龙、狮,是中华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也是蕴含民族精神的载体。舞龙舞狮,是流传已久的传统运动项目,也是节庆活动的经典展示项目。

  科学嫁接:知行合一成为学生的实践

  舞龙舞狮,与发扬陶行知的“真人精神”相结合,与学做“真人”的实践相呼应。

  “小先生制”显传统优势

  “小先生”,是行知实验中学学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学做“真人”的重要实践,也是知行合一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这项传统在舞龙舞狮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人人体验式舞龙舞狮活动中,学校积极探索推行“小先生制”。由学校龙狮队队员发挥自身的特长,把自己所学到的舞龙舞狮动作技术教授给其他学生,与他们分享在训练比赛中的付出与收获,使每个学生都明白不仅要发扬龙狮精神,更要传承中华文化。在该活动中,坚持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以彰显知行合一的风范。

  “小先生”像模像样

  徐夏燕是“行实龙狮队”的一名女“龙头”,给人干练、阳光、积极向上的感觉。谈起参加学校龙狮队的感受,她滔滔不绝:“龙狮队成员都是由不同班级的同学组成,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也使整个年级更加团结,还学到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经常出去参加比赛,增长了很多见识,丰富了个人阅历。很庆幸在学校能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她讲起话来很流畅,有层次感,龙狮学习给她成长带来了很大的益处。黄嘉宇是班级体育委员,是龙狮队中的另一名“龙头”。在临近高三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时,觉得以后舞龙(狮)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但两位学生却义无反顾,说:“如果有需要,我们还会来帮助‘新鲜血液’练习,比如他们需要替补或什么的,我们也都可以及时过来参加。”站在一旁的杨校长不无感慨地说:“他们每天都在教其他同学学习舞龙,而且教得非常好,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所一直倡导的‘小先生’教育理念,全校学生的舞龙体验活动,普及效果十分明显。”

  舞龙舞狮训练,对团队的协作要求很高,能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控制情绪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舞狮动作一旦不同步,就会导致配合失误,需要搭档的小伙伴们寻找默契,从交流中获得进步和成长。队员王晖说:“舞龙这项运动,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课程深化:龙狮文化进入教学的天地

  舞龙舞狮,进入课程,排入课表,这是行知龙狮文化校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让全体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育专项化改革的载体

  抱腰、上腿、上肩、坐头,一个个动作连贯有序;板凳青、竹梯青、高桩青,舞完传统套路,再练自创动作……行知实验中学的操场上,一节“舞狮训练课”正在进行,狮头狮尾在骄阳下跃动,“校园黄飞鸿”们个个汗流浃背。

  按专项开课、按兴趣编班、小班化教学,一场中学体育课的“大变脸”,正在上海校园兴起。作为沪上施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首批试点学校之一,行知实验中学通过在武术专项课上引入“龙狮”这样的中国传统民俗,让过去略显枯燥单一的体育课,变成学生们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课堂。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学校编写了龙文化课程方案,建构了特色鲜明的龙文化课程体系,撰写了舞龙校本教材《飞龙乘云》,把龙狮教学融入体育常规教学中,开展了人人会舞龙活动,成立舞龙舞狮特色社团,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构建龙狮特色的教学文化

  龙狮项目,是将传统体育、舞蹈、音乐与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学校在音、体、美、综合实践课程中,将舞龙舞狮作为元素,进行了融入性的嫁接:———体育课堂,是师生身心体验和生命成长的舞台,也是师生龙狮文化的形成基础和价值体现的重要平台。在“龙狮精神”引领下,教学中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引导方式、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同时,还进一步研究“龙狮精神”对体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文化特征的具体内涵;———音乐学科,开展龙狮音乐的研究,如龙狮表演中的锣鼓韵律;———美术课堂上,研究古今中外龙狮美术作品特点,绘画龙狮作品等;———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开展龙狮主题研究,制作龙狮作品等。通过课堂中的这些拓展内容,不仅丰富学生对龙狮文化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