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乐 > 正文

说“鼓”道今话传承

时间:2019-12-26 17: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桂林渔鼓是广西桂北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就喜欢用演唱渔鼓的方式来解闷儿消愁。

 

  原标题:说“鼓”道今话传承

  ——记广西桂林渔鼓交流展演

  “渔鼓不打冷秋秋,芝麻不榨不成油,鸡婆不叫不生蛋,烦恼不唱不解愁。”桂林渔鼓是广西桂北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就喜欢用演唱渔鼓的方式来解闷儿消愁。

  为进一步加强广西渔鼓艺术及文化交流,推动“桂林渔鼓”传承与发展更上新台阶,近日,“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2018广西·桂林渔鼓交流展演及传承论坛”在桂林举行。该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指导,广西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主办,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承办,来自广西全区的渔鼓表演艺术家、传承人、研究专家共计200余人济济一堂,展演优秀作品,汇报保护成果,共话传承发展。

  重温经典记忆,传唱创新曲目

  此次活动展演部分共包含开幕演出、传承人专场、优秀曲目专场和进社区专场4场演出。在连续3天的展演中,桂林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名贤表演的《五分钱》、桂林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海涛带来的中长篇书目《蓝丝带》、桂林渔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蔚琛演唱的《二姐做梦》等代表性作品,让观众重温了记忆中悦耳的鼓点、熟悉的曲调、经典的故事。

  让当地观众一饱眼福的,除了传统书目,还有创新曲目。开幕演出中,一个突发的小意外让人印象深刻。开场节目《中华文化永传扬》有一段是由来自桂林市石油小学的小学生带来的渔鼓表演。演出中,伴奏音乐突然中断,面对突发情况孩子们并没有慌乱,而是和声清唱圆满完成了演出。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韦海涛说:“近年来,桂林渔鼓已经深入桂林的中小学校,传承人传授渔鼓技艺,示范演唱要领,手把手教同学们打碟花、打酒杯,除了传承渔鼓经典曲目外,还为他们创作了贴近校园生活的渔鼓曲目,逐步培养了一批少年渔鼓爱好者,孩子们已经积累了很好的表演经验。”

  多元共进,传承创新并举

  作为广西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曲艺形式,2014年,桂林渔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次活动是近年来在自治区范围内首次举办的渔鼓交流专题活动,受到全区渔鼓爱好者的积极响应。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孙小良说:“近年来,桂林市群众艺术馆作为桂林渔鼓项目的保护单位,与社会组织、众多表演艺术家和爱好者积极探索新时期桂林渔鼓的活态传承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受众面与群众认知度均有所提升。”

  的确,在展演活动中,由桂林银行职员们带来的新创曲目《好山水好银行》,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桂林市群艺馆积极探索“曲艺进企业”的重要成果。通过群艺馆的渔鼓传承人与银行职员的共同创作和对他们的定期辅导,这支创新曲目应运而生。舞台上,职员们唱得很带劲,下了台,他们说“我们也是桂林渔鼓的传承者”。

  社区传承是桂林市群艺馆推进桂林渔鼓传承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近年来,他们联合传承人及社会力量建设了骝马山社区桂林渔鼓传承基地,将桂林渔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和社区特色文化培育相结合,加强了桂林渔鼓在社区中的人才培养,同时也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

  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更扩大了桂林渔鼓在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欣赏者、爱好者。桂林在“两江四湖”景区东南亚风情园的泰国亭建立了桂林渔鼓“天天唱”文化艺术旅游传承基地。每周二至周六晚,在该基地经常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国际友人兴致盎然地学敲渔鼓、打碟花的身影。

  渔鼓是乐器,不是道具

  在组织演出精彩渔鼓节目的同时,主办方还召开了一场桂林渔鼓传承发展论坛。来自各地的曲艺专家、桂林渔鼓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及高校研究者就桂林渔鼓的保护、传承、推广、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指出了当下桂林渔鼓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常,桂林渔鼓的演唱形式是艺人左手抱渔鼓筒,右手执板击拍节奏,边唱边说,以唱为主。来自柳州的曲艺家肖扬表示:“渔鼓筒是演唱渔鼓必不可少的乐器,可如今一些渔鼓节目却把它当成了道具,渔鼓筒做得十分花哨好看却敲不出声音,一些演员抱着渔鼓筒却并不会敲,有点本末倒置。”

  广西曲艺作家李侃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渔鼓从一人手抱渔鼓“坐地传情”慢慢发展为双人对唱或多人齐唱,适当加上戏剧和舞蹈动作,一改渔鼓呆板的表演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戏剧和舞蹈动作只是丰富了渔鼓的舞台表现力,切不可“云遮月”,使渔鼓的表演完全歌舞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建议,桂林渔鼓的保护传承要重视对传统曲本的挖掘整理;要保护好文化生态,强化对演员、伴奏和创作人员的分类培养,避免形成木桶效应;要引导和鼓励创作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能够入耳入心的优秀渔鼓作品。说“鼓”道今话传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