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歌 > 正文

松口山歌: 千年古镇千年歌 行腔串丝音缭绕

时间:2019-12-26 18:0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汪思婷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松口系个山歌乡,歌声飘过七洲洋,自古山歌松(“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口出,千秋万载歌名扬。
 

  “松口系个山歌乡,歌声飘过七洲洋,自古山歌松(“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口出,千秋万载歌名扬。”梅州市梅县区的松口山歌,是中国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民间不仅有“自古山歌松口出”的说法,还有一段关于歌手刘三妹“哪有山歌船载来”的美丽传说。

  松口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婉约动听,犹如天籁之音,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海内外客家人所喜欢,是极为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2007年,梅县松口山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生态唱法沿袭《诗经》赋比兴

  “清明天生就硬颈,我打我骂他唔听……”还未走进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门口就传来了嘹亮的歌声。走近一看,舞台上的客家阿哥阿妹正在排演大型山歌剧《合家福》,一来一往地对山歌,马上把人带入了山歌所唱的意境里面。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在诸多唱腔中,梅县松口山歌最具代表性。从远古时代流传以来,松口山歌沉淀并孕育出了客家民系的特色,唱出了独特的客家风情。原生态的演唱让松口山歌展现出浓郁的人文风采,是中国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一朵奇葩。

  松口山歌的原生态区域,是以梅县松口镇为中心及其周边梅江下游的东部地区。此外,旅居国内各地和侨居异国的松口人,也在居住所在地(国)传播松口山歌。松口山歌之所以传播广泛,是因为它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

  “早先的松口山歌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大家兴起便隔山隔河对唱的一种歌谣。”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夏丹丹介绍,松口山歌柔润婉转,旋律悠扬,情意绵绵。山歌号子高亢悠扬,唱腔优美,长于叙事,内容大都包含爱情、婚姻、家庭、劝善、盼望、安慰、生活、戏谑等,又以恋歌,即情歌为主。

  “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与你分多少,又见人多不敢声。”夏丹丹说唱就唱,张口便体现了唱山歌所具备的刚柔并济的功底。松口山歌所表达的世间万物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像歌中描述了客家阿妹的吃苦耐劳、勤奋能干,客家阿哥心疼她身上挑着百斤重的担子,短短四句就刻画出男子想帮忙又怕人多而害羞的心理活动,抒情叙事巧妙结合、浑然一体。

  原汁原味的松口山歌曲调丰富多彩,腔板多种多样。“音随字转、字正腔圆”是松口山歌最突出的特点。以即兴对唱、対驳押韵为原生态唱法,歌词为江南吴音山歌的“四句七言”格式,艺术上更是沿袭了《诗经》之“十五国风”,在修辞手法上,以“赋、比、兴”为主,并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能独树一帜,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唱腔则以“四句八节板”又称“四句落板”而独具艺术特色,分快板、中板、慢板等。

  松口山歌受《诗经》、汉魏乐府影响,并吸收了南方各地民歌的精华,行腔如串丝,绕绕韧韧,委婉圆润,极富感情色彩,运用客家方言、群众口语,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押韵上口、风趣幽默的文学价值,因此山上男女常拿来隔山对驳。

  原生态的松口山歌对歌词要求极高,特别是即兴歌词不仅要有词境,更要押韵。松口山歌多为尾驳尾对唱,即甲先唱,乙接过甲的末句作为首句,然后增加三句,如此循环,十分考验歌者的现场应变能力。

  把松口山歌唱进中南海

  松口山歌的声名远扬,离不开有着千年历史的梅县松口镇,它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松口镇历经千百年孕育,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清时梅县的华侨依托发达的梅江水系出洋谋生,多在松口乘船取道潮汕或香港往南洋定居。

  “没有松口,先有甘露亭。”这座千年古亭见证着客家人下南洋前的离情别绪。在甘露亭下的古码头,远下南洋的客家男人忍痛告别妻儿,背井离乡,那时便有夫妻在船上岸上两头对唱。松口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从这里开始流传。

  松口山歌本是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内心情感的娱乐活动,发展过程中,以其唱腔优美,长于叙事而独树一帜。客家人不仅爱唱、爱听,更是把松口山歌唱进了中南海。

  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广东视察,晚上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邀请文艺团体演出。当华南歌舞团山歌手李月娇演出清脆、委婉、圆润、动听的梅县松口山歌时,毛主席鼓掌叫好,他称赞这个演员山歌唱得甚好。

  时隔五年,周恩来总理在广东从化县松涛宾馆疗养的时候,华南歌舞团前来举行慰问演出,当演员曾新芬用客家话演唱五句板时,周总理觉得很好听。合影结束后,周总理走上前去与她握手,还问她会不会唱松口山歌。

  “梅江浩浩东南去,鼓荡熏风据上游。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1965年,郭沫若同志前来梅县视察,在与梅县领导主持的干部座谈会上,郭沫若同志当场咏唱了一首山歌。他用松口山歌表达了诗人情怀,受到全场干部热烈鼓掌叫好。

  不仅如此,梅县“千人山歌大对唱”还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2006年,梅县“千人山歌大对唱”节目《客家山歌特出名》参加了梅州国际山歌节,1200人表演的山歌大对唱轰动一时,当歌声还在广场上空回响,来自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的使者激动地上台宣布:由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组织的千人山歌大对唱《客家山歌特出名》,打破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传唱千年的松口山歌又画上了浓厚的一笔。

  客家人经历了长途迁徙、远下南洋,用质朴无华、感人至深的松口山歌,倔强地延续着客家人的记忆。回忆过往的辉煌成绩,充满乡土气息的松口山歌已经成为联系乡情、侨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从1983年起每年都举办中秋山歌节,至今已举办了29届。”梅县文广新局局长廖峰松说,梅县拥有“客家山歌艺术之乡”的美誉,必须重视松口山歌这张特有的文化名片。他表示,连续29年不间断的中秋山歌节,每年定时定期为广大市民献上山歌大餐,再次印证了松口山歌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传唱千年。

  让传统山歌融入现代生活元素

  老一代客家人爱唱山歌,已经到了“一日三餐歌送饭”的地步,人们上山打柴,下地犁田,谈情说爱,甚至开会发言,都用山歌来表达。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新月异与丰富多彩,松口山歌也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与传播的困境,群众自发唱歌的习俗已日渐式微。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歌手年事已高,大部分青年人也告别古镇,外出打工,致使唱山歌的人青黄不接,传承出现断层。”夏丹丹说,随着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松口山歌在原生态地域渐行渐远,如不加大抢救,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松口山歌濒危状况则难于改变。

  为了振兴、传承这一古老的山歌艺术,松口镇众多爱唱山歌的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松口山歌协会,他们每天都安排固定的时间排练山歌,并经常受邀参加各式各样的演出,用行动传承山歌文化。

  除了民间组织,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和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都十分重视对客家山歌的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创新。松口山歌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以及无数歌者的传唱,也孕育形成了山歌剧这一新的剧种,被人们誉为“山茶花”。如今,山歌剧作为新兴剧种,其创作演出的音乐、唱腔,多采用松口山歌作为素材,其代表作《挽水西流》长演不衰,并被移植到印尼华侨侨民中演出。

  “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我们会进行创新,让传统的山歌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例如保留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加上现代乐器的演奏,这种效果也是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年轻人喜爱。”夏丹丹说道,近年来,松口山歌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频频出现在各地大大小小的表演舞台,传承保护中心不断打造精品,例如《春闹》《合家福》等大型客家山歌剧、歌舞剧,在保留山歌原生态韵味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使得古老的客家山歌涅槃再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松口山歌,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成为开创山歌剧剧种并且推动其发展繁荣的主要团队之一,为剧种的风格定位夯实了基础,主要负责对客家山歌和山歌剧进行研究,开展客家山歌艺术的公益培训、传承展演和对外交流活动等重任。

  “松口山歌的传承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做新。不能光传承不创新,也不能将原生态的东西丢弃了。”夏丹丹介绍,现在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都具备一专多能,是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队伍。其中有4人是松口山歌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都在18岁左右。

  近几年,梅县大力传承和弘扬松口山歌这一文化,坚持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不仅满足城乡百姓的文化需求,也让更多的人民共享松口山歌这一文化精品艺术。“我们每年不仅完成近百场的送戏下乡山歌表演,而且还把山歌唱进了校园,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山歌文化,学唱山歌。”廖峰松表示,松口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扩大影响力,其次是创新山歌的传承方法,让广大群众都参与到松口山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人物

  广西有刘三姐,松口有刘三妹

  “自古山歌松口出”成佳话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间传说歌手,她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2006年,“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刘三姐不但山歌对唱本领高,人长得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她17岁这年在对歌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个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就私定了终身。可是好景不长,村里的一个恶霸,对刘三姐垂涎多时,见他们情投意合,便大发雷霆,决意把刘三姐抢到手。

  一天晚上,月光皎洁,三姐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边的岩石上看月亮,倾诉衷肠。忽然火把晃动,人声鼎沸,原来是恶霸抢人来了,三姐和小伙子望望无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两人决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于是手拉着手双双跳进柳河那滚滚的波涛里。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有多种说法,但不变的就是她唱山歌的本领。当地人们对刘三姐的歌声无比喜爱和想念,因此每年三月三这天被记为“山歌节”,以此来纪念刘三姐。

  十分巧合的是,在梅县松口,也有一位名叫刘三妹的民间歌手,能与刘三姐媲美。传说,刘三妹才貌双全,同样具有出口成歌的本领,她的山歌遐尔闻名,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学歌。有一天,一个秀才乘船前来找刘三妹对歌,恰好刘三妹在岸边。但秀才不知道此女就是刘三妹,于是向她询问刘三妹在哪里?并夸下海口说道:“我一定可以对歌赢过刘三妹。”

  刘三妹便问他:“你有多少歌,敢同三妹对?”秀才满不在乎地手指船舱唱道:“讲唱山歌我就多,船上载来七八箩,拿出一箩同她对,对到明年割早禾。”刘三妹随口便驳道:“河唇洗衫刘三妹,借问先生哪里来?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

  刘三妹歌中的“从口”与客家方言中的“松口”谐音,一语双关,不一会就把秀才驳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从此传为美谈。松口山歌也因为这个故事成为佳话,流传得更远。松口山歌: 千年古镇千年歌 行腔串丝音缭绕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