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民乐 > 民歌 > 正文

淮河文化中的瑰宝——五河民歌

时间:2019-12-30 00:00     来源:龙朔音乐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淮河的确文化丰厚,但是在淮河文化中算得上奇葩的是五河民歌,是奇葩中的瑰宝。为什么呢?

 

  淮河的确文化丰厚,但是在淮河文化中算得上奇葩的是五河民歌,是奇葩中的瑰宝。为什么呢?

  在淮河文化丰厚众多的宝贵遗产中,五河民歌,以其独特风格所体现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典型的五河风情。世代流传的民歌中,都充分体现了五河特有的语言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比如:典型代表曲目《摘石榴》中的方言“呀儿呦”以及与五河地区语调相呼应的旋律的逐缓下滑,在所有的五河民歌中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色彩,即便是源于其他地区的民歌,一经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在这里也完全成为了纯粹的五河民歌。五河民歌在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再现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发展进程。

  有史以来,五河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纷乱的历史环境始终难以安定。明初洪武年间改旧制、大移民的实施,南至苏吴、北达山东,大批移民的涌入和原居民形成了有机的融合、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文化空间的全新构成,五河民歌在不同文化基因中不断汲取倔强地生长、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日趋成熟丰满。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路,五河民歌得以传播和发扬。五河民歌的最终形成,虽然深深打上了文化碰撞烙印,但始终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得到了人们的热爱,它有着本地区独特的韵味,既有别于苏吴侬语,也不同于淮北平原侉腔侉调的粗犷豪放。它是五河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是五河风俗民情的再现,它是五河民间文化传承的桥梁。

  优美的五河民歌的形成,既是环境的造就更是文化交融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里,五河民歌成为沿淮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在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县、市广泛传播,远及山东省部分县、市。“五河民歌”的命名和提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摘石榴》参加华东地区会演获奖的影响而得名。

  五河民歌的流传,以其水乡特有的风韵,以其民俗风情的饱满,唱响了淮河沿岸,也同时不断的汲取着养分。从它的艺术特征上,我们不难找到“花鼓之乡”凤阳民歌的影子,也可以感受侉腔侉调的语言环境。但它的融合、它的升华已经成为真正的五河民众的心声。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

  五河民歌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等类型,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也最具五河特色。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元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

  音乐在民间,民间奇葩数五河,五河却是民歌胜,正在淮河风韵中。淮河文化中的瑰宝——五河民歌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