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人民 > 工民 > 正文

晋城“工匠精神”——致敬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们

时间:2019-12-24 16:31     来源:晋城文明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在晋城,早在明清时期,工业发达,手工业工匠众多,“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晋城工匠精湛的手工技艺远近闻名。

 

  原标题:晋城:寻找“工匠精神”——致敬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们

  “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在晋城,早在明清时期,工业发达,手工业工匠众多,“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晋城工匠精湛的手工技艺远近闻名。然而历经沧桑,“九头十八匠”的传说虽然逐渐趋于衰落。但现如今,依然有一批工匠用匠心坚守和传承传统手工艺。

  最后的手工制针人裴向南:坚守濒失手艺,非遗焕新彩

  裴家世代制针,到裴向南已是第八代。裴向南介绍说,手工制针有大大小小72道工序,是山西明清时期冶铁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但如今,全镇只有六七名老匠人了解手工制针的流程,这一技艺濒临失传。裴向南的本职工作是一名乡村医生,平时无暇制针,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表演工艺流程。目前,大阳古镇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大阳手工制针技艺将作为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展示。裴向南说,从生产的角度说,手工制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他希望生产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旅游产品,让手工制针重新焕发生机。

  传统铁匠牛生金:风雨六十余年坚守家传手艺

  牛生金,现年74岁,高平市米山镇的张壁村人。以牛氏家族为家传的铁匠手工制作,至今在这个不富裕的小山村传承。牛生金看上去非常乐观,腰板依然结实,他从12岁就开始跟父辈学徒打铁,参加工作后继续从事这门手艺,直到退休还乡后依然在家厮守着这门手工技艺,不离不弃,一干就是60多年。多少年的践行,手艺活干的好,名声在外,上门定制铁货的人也不少。铁制品多以农耕所需的锄、耙、镢、锹、镰、钉、刀等为主,满足人们生活、种田等需要。农闲季节便在铁匠铺制作,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打铁从未停止,做好的铁货要骑车到附近村庄的集会上去卖。虽然制作一件铁货付出不少,但利润很小,且铁货的需求量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在下降,靠这种行当养家,对于如今社会来讲,确实有点顾不住。但牛师傅不愿放弃这个伴他一生的技艺,对于没有其它收入的农村,靠这门手艺也还能多多少少挣点零花钱来维持生活。

  宝宝“长命锁”的传承人王金保:不畏困苦,坚守看家“命根子”

  王金保,现年五十多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人,王氏祖传打制银锁的第三代传人。他从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和爷爷学习这门手艺,世代靠打银锁养家为生。三十多年的银匠生涯,他掌握了手工打造银锁的技艺,并锻造了他高尚的做人品格。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风雪月,在一间不大的作坊里,王师傅用时光和一双巧手打造和传承着“生命锁”的路程。在学艺和手工打锁的过程中,王家有着精益求精的好传统。不仅制作工艺讲究,而且用料足实,他的银锁在高平北乡有着不小的名气,好多人都是打听其名上门前来定制银锁的。同时,王师傅的为人品质同他做的银锁一样,厚道、实在。

  多少个日夜,多少次的精雕细琢,在他眼里,把制作长命锁看成了他看家的命根子。但是,伴随着岁月的变迁,王师傅的手工制作银锁工艺,市场也正在走向低谷,微薄的利润和已不再走俏的长命“银锁“,让他不时感到了养家的危机。还是否坚持做下去,今后的路如何走,银锁谁来传承和保护,带着这些问题,似乎让王师傅对往后的生活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之中。

  琉璃塑像艺人侯明瑞:潜心钻研十余载,作品远销国内外

  侯明瑞,高平河西镇西李门村农民,也是琉璃塑像艺人。竖眉瞪眼的力士、面目慈善的菩萨、形态各异的罗汉......,一走进侯明瑞家的院子,跃入眼帘的便是色彩绚丽、传神逼真的各种琉璃塑像。他凭借着爱好,从喜欢到创作、从模仿到创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琉璃制作风格,靠着一双巧手塑造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一个小小的升降工作台,几根白色的柏木刻刀,一团坩泥,侯明瑞匠心独运,在他双手撮捏下,不到两个小时,一个40㎝左右高的罗汉素胎就活灵活现呈现在人们眼前了!从1999年潜心钻研琉璃制作工艺至今,侯明瑞的手工制作的琉璃制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件件妙趣横生,令人咂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河南等省市,深受客户喜爱。

  “许氏盔头”传承人许保太:半个多世纪演绎戏剧头饰情缘

  许保太,高平市寺庄镇北王庄村人,“许氏盔头”家族的第三代传人,晋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盔头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许保太不善言谈,采访时,多数情况是妻子郜改英在介绍。郜改英说,凤冠的小零件很多,比如穗子、珠子,还有珠子上闪光的石头,成活儿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所以工具也比较小巧讲究。盔头制作对手上功夫要求很高,一个复杂盔头,我俩共同完成也需要近10天时间。虽然制作的时间长,但利润很低,有时忙活半个多月只赚500块钱。平时盔头的制作略显枯燥,为了调节气氛,三间平房里,许保太还喂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白猫。

  谈到许氏戏曲盔头的传承,许保太夫妻俩显得有些焦虑。因制作过程完全依靠手工,耗时长,无法批量生产,同时学习这门手艺要下苦功夫,难以在短期之内学成。“我的孩子们都在学习盔头的制作,这是传统手工艺,没人延续就失传了。非遗是要传承下去的” 郜改英无奈地说。

  文明网说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晋城“工匠精神”——致敬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们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